【风湿性关节炎的概述】
风湿性关节炎是人体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生的一种慢性而又反复急性发作的关节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肿大,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痹证、痹病、风湿病是中医的病名。
【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风湿病的确切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但无论从临床、流行病学及免疫学方面,均能证明A组溶血性链坏菌感染与风湿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也注意到病毒感染、家族遗传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亦有一定关系。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是失天不足,营气卫血失调,卫气不固,脏腑阴阳内伤,痰浊瘀血内生,外感风寒湿热等病邪侵犯肌体,闭阻经络和关节,累及内脏而致。
【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发病前1-4周约有半数以上患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初,周身疲乏,食欲减退,烦躁,发热,关节肿痛,或见皮下结节,环形红斑,或有心慌心悸等。
(1)发热:大部分患者有发热,以不规则的轻度及中等发热多见,伴汗出及脉搏加快等。
(2)关节炎:典型的表现是游走性多发性,累及四肢大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急性炎症消退后,不遗留关节强直和畸形,但常反复发作。
(3)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状红晕。初出现时较小,以后迅速向周围扩大而中心消退,边缘略隆起,主要见于四肢内侧及躯干。
(4)皮下结节:结节如豌豆大小,数目不等,带硬性,触之不痛。
【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要点】
1、 化验检查:
(1)白细胞:白细胞计数轻度或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有轻度贫血。
(2)风湿三项:血沉 (ESR)多为增快,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多在500U以上。类风湿因子(RF)和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2、关节X线检查:风湿性关节只有水样密度阴影的软组织肿胀,无骨质改变。
3、关节液检查:常为渗出液,轻者白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达80×109/升以上,多数为中性粒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消除炎症,改善循环,具体治疗方法有:
一、离子能量疗法:局部贴敷骨康聚能离子治疗贴(骨伤型)
主要指标:由治疗贴和穴位灸组成。治疗层表面驻有≥600V的负极性高压静电。
治疗机理:众所周知,关节腔内不存在血液,而局部的炎症无法通过药物消除,而离子能量可直接进入病变区,控制局部炎症,增加局部营养物质的供给,改善循环,从而使关节肿胀消除,疼痛等系列症状也随之消失。
贴敷方法: 1、使用前清洁皮肤。2、揭去治疗层(方形)的保护层,将其均匀地贴敷于患处关节部位,如粘贴不牢,可另用胶布固定。3、揭去穴位灸(圆形)的保护层,将其贴敷于背部的肾俞穴——背部第二腰椎脊突下旁开1.5寸。(详见骨康聚能离子治疗贴说明书)
二、西药治疗:抗菌消炎、解毒镇痛,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水杨酸制剂、安乃近、抗风湿灵、雷公藤片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改善症状,但长期应用会有很大毒副作用。
三、离子能量疗法+中医药综合治疗:
1、热邪偏盛型:治则:清热解毒,除风祛肿
方药:白虎汤加减:黄柏 石膏 知母 黄芩 栀子 桑枝 秦艽 忍冬藤 甘草
2.温热蕴蒸型: 治则:消化湿热,舒风通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防风 杏仁 滑石 连翘 山栀子 薏苡仁 半夏 黄柏 知母 甘草
3.寒湿偏盛型: 治则: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黄芪 当归 赤芍 防风 羌活 秦艽 川芎 海风藤 鸡血藤
4.气阳两虚型:治则:补气活血,滋阴通络
方药:生脉散加减:党参 麦冬 五味子 白术 薏苡仁 防风 木瓜 秦艽 当归 甘草
四、针灸、理疗等,可改善症状。
【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与调护】
1.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加强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或生产劳动,强健体魄,提高病能力及防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
3.避免风寒湿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源自:博生肿瘤信息网
若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