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针灸疗法 骨科治疗 骨伤治疗 骨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病 肩周炎 颈肩腰腿痛 骨质增生 慢性损伤 急性损伤 劳损
二、针刺治疗的应用
(一)取穴方法
针刺取穴治疗痛症,其取穴方法主要有如下3种:
1.循经取穴 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承山、悬钟;神经根型颈椎病,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节等。
2.邻近取穴 如肩部损伤,取肩髃、肩髎、肩贞;颈部损伤,取风池,天柱、肩井等。
3.局部取穴 梨状肌综合征、取环跳;肱骨外上髁炎,取曲池等。
(二)针法的应用
一般采用泻法,但其强度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耐受性差的患者,尤其是对体质虚弱者,宜用弱刺激,而对体质强壮耐受性较好的患者,可给予较强的刺激。
进针之后,可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引起患者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之为得气,得气后将针留在穴位内,其留针在穴位内,其留针时间最多也不要超过1h。亦可用针灸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时间约30min。
(三)耳针或耳压豆疗法
根据患者受伤或疼痛的部位,在耳朵上选择相应的穴位(耳穴),或敏感点,用5分钟毫针刺入,亦可作短暂留针。耳压豆疗法,选择相应的中敏感点,隔日贴压1次,两耳交替进行治疗。
三、灸法的应用
灸法是用点燃的艾炷或艾条在体表表面的穴位上熏烤、温熨,借热力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针与灸结合应用,可提高疗效,现将常用灸法介绍如下。
(一)艾炷灸
1.艾炷制法 将备制的艾绒用拇、示、中三指最捏成圆锥体,即成艾炷。蚕豆大小为大炷,黄豆大小为中炷,麦粒大小为小炷。
2.灸法
(1)直接炙:将艾炷锥底直接放在应灸的穴位上,用火点燃锥尖,待艾炷燃到剩下2/5时,患者感到灼热,即更换新艾炷再灸,每烧1外艾炷叫做1柱,一般用3~5壮,每天或隔天1次,此法多用于四肢和躯干穴位。
(2)间接炙,又称隔物炙: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一层垫物施灸。常用姜片、蒜片、盐、附片、三香饼(麝香、丁香、檀香加淀粉调制而成)作衬垫物,施灸时,在衬物中间用针刺激数孔,上置艾炷放到穴位施灸。患者有灼热感时,把衬垫物提起,稍停片刻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有温热感为止。
(二)艾条灸
1.艾条制法 取备制艾绒24g或再加药粉6g,平铺在桑皮纸上,卷紧粘牢,制成长20cm,直径1.5cm左右的艾条。
艾条药粉处方:艾绒1500g,关(官)桂46g,丁香30g、广木香16g、干姜10g,羌活30g,独活30g,白檀香16g,细辛16g,白芷26g,苍术16g,麝香1g。。
2.灸法 用火点燃艾条一端对准穴位,距离皮肤大约1寸左右,作固定灸(又称温和灸),或上下移动熏烤穴位(又称啄木炙),以患者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5~10min,每日或隔日1次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灸并用的一种方法,即在针刺得气后留针,将艾绒一小撮捏于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繎完为止,针穴周围皮肤需用硬纸或姜片遮盖,以防止艾灰掉下烫伤,也可用点燃着的艾条直接烤针柄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穴位内,以达到治疗目的。
灸法对治疗慢性损伤、劳损、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痛等效果尤佳。头面部最好少用灸法,尤其不宜面部上用隔姜灸、隔蒜灸,以免引起水泡等。(痛症的诊断与治疗)
源自:博生肿瘤信息网
若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