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针刀疗法 疼痛 肌肉劳损 韧带劳损 腱鞘炎 滑囊炎 跟骨骨刺 软组织粘连 瘢痕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它既不同于中医针刺疗法,也不同于西医手术疗法,而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有机地熔为一体。把这两种治疗作用结合到一起来,治疗某些软组织损伤、部分骨刺以及骨折后遗症。
一、小针刀治病的机制
所谓软组织粘连,即骨头和肌肉粘连、肌肉与肌肉粘连、肌肉与韧带粘连、肌肉与神经粘连,使局部解剖位置发生根本变化,组织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不通则痛”。而小针刀的治疗作用是:剥离粘连、疏通阻滞;刮除瘢痕,解痉止痛;松解肌肉,疏畅气血。
二、小针刀疗法的适应证
主要适应于各种软组织因粘连而引起的固定性疼痛、肌肉、韧带积累性劳损,各种腱鞘炎、滑囊炎以及跟骨骨刺等。
三、小针刀疗法的禁忌证
有发热症状的患者;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以及疖肿;施术部位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或重要的器官而无法避开者;患有血液病患者;年老休弱或高血压病的患者,宜慎重使用小针刀治疗。
四、小针刀操刀操作法
1.纵行疏通剥离法 肌腱、韧带在骨面的附着点处发生粘连,出现瘢痕而引起的病痛。在此处松解时,刀口线与肌腱、韧带的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骨面刺入,刀刃接触骨面后,与刀口线方向一致进行疏通(即来回摆动),并可按照粘连、瘢痕形成的面积大小,分几条线疏剥,但不可横行(垂直于刀口线方向)铲剥
2.横行剥离法 当肌肉与韧带损伤后与相邻的骨面发生粘连时,将破坏局部的动态平衡。肌肉、韧带收缩或拉长时会因与骨面的粘连面受牵拉或刺激引起疼痛,限制肢体运动。治疗时,刀口线与肌肉、韧带的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骨面刺入。当刀口接触骨面后,针体左右摆动或撬动,将粘连在骨面上的肌肉、韧带从骨面上铲起,针下有松动感时出针。
3.切开剥离法 当软组织因为被粘连在一起,或因血肿机切后形成包块,或软组织变硬形成条索等,针刀治疗时,刀口线与肌肉、韧带方向一致,针体垂直瘢痕部位刺入,针刃达病变处时将瘢痕组织切开。
4.铲磨削平法 在骨的边缘、关节周围有骨刺生成,其原因是附着在骨面的软组织损伤后挛缩、牵拉日久而发生的增生现象。故治疗时,应将针刀刀口线与纵轴垂直,针体垂直骨面刺入,刀刃接触骨面后,把附着在骨刺尖部紧张、挛缩的软组织切断、消除其拉力,并把骨刺尖部的瘢痕组织铲掉使锐边磨平。
5.瘢痕刮除法 瘢痕如果在腱鞘壁上、骨面上、肌腹上、肌腱上、针刀治疗时,刀口线与治疗部位软组织的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患部平面刺入达瘢痕组织,针刀沿纵轴方向切几刀,然后反复纵向疏剥,刀下有柔韧感时出针。
6.骨痂凿开法 当体管状骨骨折后因处理不当而致的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如有功能障碍等症状者,可用小针刀先行在骨痂部沿原来的骨折断面凿开数孔,然后用手法将畸形愈合的骨干在原断处分开。
7.通透剥离法 对范围较大的粘连、板结的病变组织,无法用1~2针来解决。可在板结处取数点进针,把软组织之间的粘连剥开,把与骨面的粘连铲起,软组织之间若有瘢痕也要切开,使板结处变松软以达到治疗目的。
8.切割肌纤维法 在颈、肩、腰、背部位,因部肌肉纤维过度紧张或痉挛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功能障碍如胸锁乳突肌痉挛引起的斜颈。针刀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病变组织平面,刺达病变部位后,将刀口线调转900角,切断少量紧张、痉挛的肌纤维而使症状缓解。(痛症的诊断与治疗)
源自:博生肿瘤信息网
若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