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永(山东省沂南县苏村镇卫生院) 杨明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
关健词:骨质疏松症 药物 化学药物 雌激素 钙剂 他汀类药物 中药疗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某些疾病或某些原因所致,由于骨质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流失,骨密度减少,使骨的结构变的薄而脆弱,易导致骨折。不论哪种类型的骨质疏松,其治疗的原则是共同的。
1. 化学药物治疗
1.1 雌激素 雌激素主要用于治疗绝经期和女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越早服用效果越好。但长期服用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提高3-8倍,使乳腺癌发性率提高25%,并且产生乳房肿痛和不正常的性器官出血的副作用。但是这些可随着加用孕酮而消除,因此,建议有子宫的妇女接受雌激素时,应同时用孕激素制剂周期治疗。近年来,采用的甾体药物-利维爱兼有孕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的药性,每日1片。另外,目前有市售天达盖福润胶囊1-2粒/d,同时补VD和钙。国内还有人应用低剂量雌二醇5mg,安宫黄体酮2mg隔日一次交替联合服用,用药2年后观察,尿钙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约2/3可维持骨量,1/3骨量继续降低。
1.2 双磷酸盐 它是焦磷酸盐的类似物,对骨有特殊的亲和力,其作用机制是以具P-C-P结构取代骨内焦磷酸盐的P-O-P结构,使其不易溶解,提高骨吸性的抗力,改变破骨细胞的形态,使其活性与数量均下降。二磷酸盐在骨内的半衰期很长。Alendronate是目前观察到的副作用最小的二磷酸盐。阿仑优于第一代二磷酸盐之处在于其抑制骨吸收所需剂量仅为抑制骨矿化所需剂量的1/1000,组织学和生化研究发现,在治疗期间骨形成是正常的、无抑制骨矿化现象,它能提高骨矿物质密度,降低脊椎骨折及畸形的发生率,剂量10mg/d,3年为一疗程。
1.3 降钙素 降钙素是一种骨吸收抑制剂,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止痛作用和抑制骨吸收及降低骨转换率,减少骨丢失,它可提高骨量,降低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常用的是密钙息、益钙宁,而降钙素与钙剂VD联合治疗6个月以上可以提高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从而降低骨折危险度。
1.4 钙剂 足量钙的摄入对正常骨的发育和维持是必要的,钙摄入量不足可降低骨量峰值,并随老龄而来产生骨量丢失。因此,各种补钙制剂和补钙方法对所有病人都是很重要的。目前,推荐绝经后未服雌性激素和所有年龄大于65岁的人,元素钙的摄入量为1500mg/d,绝经后接受雌激素治疗者为100mg/d。
1.5 维生素D 单纯补充钙剂不能抑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的继续丢失,服用VD可以帮助钙的吸收,而老年人由于其体内La-羟化酶活性降低,内源性骨化三醇[1.25(OH)2D3]产生不足,因此,活性VD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极为有效的药物,而骨化三醇是VD最具活性的代谢产物,它可调控骨细胞,尤其是成骨细胞的功能,调控骨细胞是通过基因途径和非基因途径,基因途径由核内VD受体的介导,非基因途径与细胞膜活化有关。
1.6 氟化物 氟化物是一种强有力的骨形成刺激剂,在众多的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中,氟化物目前用于临床,是能增进成骨导致小梁骨骨量明显增加的药物。过去用大剂量氟化钠后,皮质骨骨折显著增加。应用小剂量的研究证实,氟化物对骨量有明显的益处,且未见骨折发生的增加。
1.7 他汀类药物 于顺禄等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转换,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加强类骨质先成,缩短骨重建时间,提示了骨科内服他汀类药物刺激生骨作用的可能性。
2. 中医药疗法
2.1 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的原则是:补钙首要,老年人要多食高钙食品,如胡萝卜、芹菜叶、黄豆、海带、骨头汤、虾皮、奶类食品等,不要将含草酸多的食物(如波菜、苋菜、莴笋)和鱼汤、骨头汤等高钙食物一起食用,以免草酸和钙结合成草酸钙而影响钙的吸收。另外,多在户外活动、晒太阳,促进VD的生成。
2.2 中药疗法 中医理论认为骨质疏松的机制是肾虚及脾虚:① 肾虚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关键,若肾精充足,则筋骨坚硬有力。治疗肾虚型骨质疏松症可以应用补肾中药及经典成方制剂,如淫洋藿、骨碎补、桑寄生、山萸肉、孰地及补肾益骨膏,中药骨康等。以肾论治骨质疏松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数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② 脾虚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骨骼脆弱无力,以致发生骨质疏松症。补气活血,健脾调肝十分有效,用此方法的中药有加味归脾汤、丹参、黄芪等。(社区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6期)
源自:博生肿瘤信息网
若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