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蛛网膜下腔 神经 肌肉痉挛 屈肌痉挛 疼痛 腰椎
蛛网膜下腔注入神经破坏性化学物质的目的在于神经脱髓鞘作用,在后根神经节等处发生神经退行性变,经过相当长时间再自行逐渐恢复,希望镇痛时间能够延续到3~6个月。如涉及前根者势必同时产生运动神经麻痹。
主要适应证是恶性肿瘤伴有持续疼痛且应用其他止痛方法无效者;非恶性肿瘤伴有节段性持续疼痛者;以及肌肉痉挛性疾患伴有屈肌痉挛者。常用药物为5%~7%碳酸甘油重比重溶液。腰椎穿刺部位选择于准备麻痹范围上下两个节段中间处,患者卧向痛侧,注药前将患者的体位变换向其背后倾斜450(即倒向操作者侧),致使药物借重比重药液下沉的特性集中在一侧感觉神经,使运动神经免受阻滞。注药后患者体位维持不变20min。纯乙醇为轻比重溶液,患者采取前倾450的体位。注药时有的患者将会感到局部短暂的剧痛,应让患者先知道而有思想准备,切勿移动体位。注药后患者继续保持原位25~30min或更长。最佳疗效可达60%~65%,失败者可于2周后重复施行。
并发症以尿潴留、头痛、感觉异常、麻木等最多见,少数严重例甚至引起肌肉软弱无力和大小便失禁。蛛网膜下腔注入化学物质造成单纯感觉缺失则最为理想,但万一发生并发症,势必造成处理被动。为此有许多人倡导使用改良的方法,如注入高渗盐水或接近冰点的等渗冷盐水。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下,双侧性者取俯卧位,注入7.5%高渗盐水8~20m1,注射速度宜快,注毕迅速拨针。注药时患者往往感到疼痛,故需在良好的镇痛或全麻下施行。
硬膜外腔注入神经破坏性物质的方法一般较少采用,通常用5%~10%石炭酸溶于等渗盐水中,对双侧性疼痛较为合适,运动障碍的发生亦不多见。临床上多采用硬膜外腔置导管以供连续注药消除疼痛,常用丁卡因和布比卡因,注药后须严密观察呼吸和循环。如能保持导管通畅和符合无菌操作,则导管最长可保留2周,硬膜外腔注药的种类较多,常用的药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氯胺酮、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龙、醋酸曲安奈德)、维生素类等。但应注意其副作用,如吗啡可引起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甚至延迟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用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来治疗疼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选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切勿忽视临床诊断,勿将诊断依据的疼痛消除。此外,操作者应熟悉整个麻醉学基础,否则,不但不能进行很好的治疗,反而造成不良反应,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必须慎重行事。(痛症的诊断与治疗)
源自:博生肿瘤信息网
若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