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军,指导:黄胜光(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
关键词:骨关节炎;中医药疗法;综述
骨关节炎(Osteoarthrosis 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临床上以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僵硬、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对OA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够明确,认为与年龄、肥胖、负重、损伤及血液微循环障碍、自由基代谢、内分泌紊乱等有关。因此,主要采取理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对症治疗以及关节置换等外科手术治疗,但存在药物副作用大、手术利弊及远期效果难以权衡、价格昂贵等缺点。本病属中医学的“痹证”、“鹤膝风”、“历节”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学者对本病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复习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OA的文献,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OA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年老体衰,长期劳损,外感风寒湿邪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中年以后,肝肾亏虚,肾虚不能主骨,肝虚无以养筋,筋骨失养,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长期劳损或外伤直接损伤筋骨,血瘀气滞不通,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形成本病。《医宗必读•腰痛》论曰:“……有寒湿,有瘀血,有痰积,皆标也。”说明本病与痰浊停滞有关,痰瘀互结是疾病之标。肥胖型病人容易发生关节疼痛、僵硬的症状改变,符合痰湿流注,痰阻则气滞血瘀,闭塞不通,不通则痛的机理,故认为痰瘀是本病的标。素体肾虚,筋骨失养,风寒湿乘虚而入,“正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总之,众多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本病与年老体衰,长期劳损,外感风寒湿邪有关。年老肝肾亏虚,筋骨失养;长期劳损,血瘀气滞;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三种因素杂至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故本病的病机特点概括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以瘀、痰、风寒湿邪为标。
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本病与微循环障碍、自由基代谢紊乱、激素、酶、生物力学改变等有关,具体作用机制及途径尚未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治法方药研究
2.1 内治法 大多数学者均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分型治疗,常见分型有:(1)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型,以补益肝肾,行气活血为治则,陈氏采用骨痹汤治疗本病82例,痊愈28例,显效4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6.3%。孟氏应用补肾祛瘀方加减治疗本病治愈91例(65.5%);好转45例(32.3%);无效3例(2.2%),有效率为97.8%。(2)气血亏虚型,以益气养血为治则,吴氏应用补中桂枝汤,随症加减治疗治疗本病83例,显效63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6%。(3)脾胃气虚型,以健脾益胃,调补肝肾为治则,王氏应用石氏调中保元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本病118例,痊愈15例,显效37例,有效54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89.83%。(4)痰湿内阻,瘀血阻滞型,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为治则,陈氏应用自拟方,以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为主的中药组成,随症加减治疗本病58例,优18例,良32例,可6例,差2例,有效率为95%。刘氏应用化痰软坚汤加减,治疗本病35例,治愈9例,好转24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4.3%。(5)风寒湿痹(阻),气血凝滞型,以散寒祛湿,活血化瘀为治则,杜氏应用寒湿痹颗粒,治疗本病281例,显效以上157例,显效率为55.87%,有效108例,有效率38.43%,总有效率94.31%。(6)湿热痹阻型,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治则,韩氏应用湿热痹颗粒,治疗本病298例,临床控制66例,显效106例,有效85例,无效41例,显效率57.7%,有效率28.5%,无效率13.8%,总有效率86.2%。
2.2 外治法 借助于热力作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热力使汗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二者结合更有利于改善关节微循环,降低骨内压,恢复关节功能活动。主要包括熏洗法、敷贴法和中药离子导入法等。周氏应用通络止痛膏制成膏药外敷,达到寒湿祛,气血活,经络通,筋脉畅,痹痛除的目的。治疗本病120例,显效93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8%,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未发现明显异常,表明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张氏应用通络止痛膏贴敷于患处治疗本病150例,临床控制47例,显效55例,有效38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93.3%。认为该药具有祛风散寒、活血行滞、通络止痛之功用,适于血瘀寒湿阻络证。黄氏应用具有活血破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的消肿散外敷治疗本病165例,痊愈114例,显效28例,有效23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陆氏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离子导入法具有热疗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热力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药物作用使局部药液浓度大大提高形成药物离子堆,更能促进药液局部吸收,形成良性循环,并认为本法具有药物和穴位刺激的双重治疗效应。治疗本病80例,优8例,良29例,可36例,差7例,有效率为91.2%。吴氏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则,采用半波型的调制中频电有类似间动电流、直流电的作用,这两种电流有明显的止痛功效,并能促进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周围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加速渗出水肿的吸收达到通经络,行气血,止疼痛,利关节的作用。治疗本病36例,显效19例(52.8%),有效15例(41.7%),无效2例,总有效率(94.5% )。
2.3 综合疗法 利用医者手法的外力作用,对病变部位进行各种被动运动,起到松解组织关节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吸收的作用;配合针刺、小针刀、穴位注射、挑罐等方法,达到通经活络、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骨内压、恢复生物力学平衡。加以中药的内服及外用的综合治疗,具有标本兼治、内外同治的作用,以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目的。郑氏应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中药熏洗配合手法,中药可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效,通过手法牵拉可使肌肉韧带和关节受到充分伸展,从而缓解关节的压力,还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炎性物质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共治疗本病95例,痊愈48例,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2.6%。唐氏应用自拟益肾壮骨汤配合手法治疗本病42例,临床控制10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种氏应用通痹散内服、外敷和推拿按摩治疗,中药可以补益肝肾、强筋骨、通经络、祛风湿、止痹痛,推拿按摩具有松解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和恢复肌腱、韧带的弹性,调整力学平衡,还可以改善关节血流变及微循环,减低关节压力,促进关节基质的合成。治疗本病156例,优129例,良15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为92.3%。廖氏应用中药内服、熏蒸及按摩综合治疗本病34例,临床治愈5膝,显效21膝,有效15膝,无效3膝,总有效率93.2%。常氏应用祛风除湿的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和小针刀,药液湿热敷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针刺及小针刀,具有温经通络、松解粘连及镇痛的作用,三者合用促进水肿吸收,致痛物质减少,力学平衡恢复,治疗本病75例,治愈54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3.33%。何氏应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注入阿是穴)与运动疗法治疗,丹参穴位注射具有活血化瘀、消肿、镇痛的功效,运动疗法能改善局部循环,调整生物力学平衡,治疗本病3O例,显效15例,进步8例,改善4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9.9%。徐氏应用推拿加功能锻炼及超短波治疗,手法治疗能运用直接力量活血镇痛解除肌肉紧张痉挛,超短波能消除炎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减轻炎症对组织的刺激,治疗本病51例,优42例,良16例,一般2例,差2例,优良率为93.5%。孙氏应用温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既能温经散寒止痛,又能行血,刺络放血以祛瘀血,两者结合,驱邪通络止痛,“通则不痛”。治疗本病37例(51膝),优13膝,良24膝,中9膝,差5膝,优良率为72.6%。成氏应用挑罐法治疗,挑罐疗法能明显增加病区的组织循环血量,改善关节、肌腱弹性和活动性,提高组织的痛阈,平衡神经系统的心奋与抑制过程,从而缓解组织痉挛,松解和防止病变组织与神经的粘连、压迫,达到止痛的目的,治疗本病46例,治愈35例,好转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1.3%。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邪内蕴,瘀血阻络为标,即为“本虚标实”。中医药治疗OA有了较大进展,治疗的方法较多,疗效较满意。多数学者主张内外结合的综合疗法,以达标本兼治的疗效。内治应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分型论治、组方用药,重在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即“治本”。以补益肝肾,补脾益气,益气活血等为基本治疗原则,常用药物为怀牛膝、杜仲、熟地、桑寄生、川断、骨碎补、丹参、赤芍、当归、黄芪、党参、独活、羌活、川芎等;外治则以活血止痛,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药物为:威灵仙、透骨草、土鳖虫、乳香、没药、穿山甲、川乌、草乌、蜈蚣、马钱子、白芥子、细辛、生南星等。配合手法、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熏蒸等方法治疗,通过药物的局部热力和药力以及外力等作用,改善关节的微循环,降低骨内压,恢复关节功能活动,以达到治疗目的;“治标”的外用药可以增加病变部位局部的药量分布,增加疗效,这样既克服了口服药物的口感不佳、对消化道损害的缺点,还避免肝肠循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损害。部分实验研究证明中医药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延缓关节软骨退变,促进软骨修复,抗氧自由基,改善关节微循环,降低骨内压,调节性激素水平等作用。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OA在治疗上无论用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还是运用现代的物理理疗、化学药物等治疗,疗效都不十分满意。本病的预防较为重要,合理的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的姿势性疲劳和过胖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
纵观文献报道,仍存在以下问题:(1)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不一致,(2)科研设计不太合理,(3)实验研究不够完善,因此,制定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及进行合理的科研设计,是提高文献科学性、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对于OA的治疗,除了采取辨证论治外,还应注意辨病论治,把辨证与辨病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利用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水平来筛选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药物,加强对其有效成分和作用部位及其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诊疗手段,可以拓宽中医认识本病的深度与广度。这既可为中医药治疗OA提供新思路,还可为将来研制安全高效、组方精炼、重复性好的中药新药打下基础,为中医药的研究及开发新药提供有力的依据。(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第9卷第9期)
源自:博生肿瘤信息网
若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